您的位置: 首页>桥山撷英>文学天地>正文
新能源公司王栋散文:窑楼
发布时间:2023-03-14 10:06:04 来源: 作者: 点击:

今年春节假期的气温着实有些低,萧瑟的冷风嗖嗖吹过,摇动着路边树上枯黄寥落的树叶。昔日热闹的店头小镇没有了往日的笑语喧天,街道上零星的路人拎着礼盒急匆匆地走着,似乎不愿意在寒冷的空气里停留一分钟。随着新冠疫情政策的调整,许多几年没有回家的人打消了顾虑,纷纷在这个中国人最看重的节日里返回久违的家乡团聚。

三年了,小镇第一次让我觉得她是这般安静。

年前,矿区新能源光伏项目在苍村社区有一个电源点,站在单位办公楼的楼顶,可看到不远处的社区内有一排排老旧的窑楼,斑驳陈旧的外壁在冬日阳光的照射下散发着怀旧的气息,我很是喜欢,想着这次可慢慢去探访了。

窑楼叫驳壳窑,是1970年陕西省第四工程处在这里建矿时盖的,是融合居民楼和窑洞的一种建筑。窑楼为联排式,每排分两层,每层10户,楼两端各有一段楼梯。楼体为单边建筑,室内呈窑洞形,分厅分室,另置厨房。这样的房子我是熟悉的,因为十几年前,在汉中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住过,人们俗称其为“筒子楼”。这一类建筑大多建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住过这样房子的人基本上都是工人阶级。窑楼多数属于厂矿的家属楼,不同于现在的单元楼,对门住着谁多年都不曾知晓,在这里,邻里之间互动频繁、关系亲近,一排住户同上一个台阶,共用一个卫生间,抬头不见低头见。尤其是傍晚,窑楼里的孩子们成群结队走东家、串西家,成年人三三两两聊天、喝茶、下棋,虽然说居住环境算不上太好,但温暖和烟火气在喧哗的嬉笑声、滋啦啦的炒菜声、收音机里评书声不够明亮的走廊里蔓延。

这样的窑楼是一个时代的产物,也是一个时代工人阶级生活状态的见证。

我走过一排保存还很完好的窑楼,墙上“工业学大庆”的大体字依然清晰可见,挂着布门帘的门头上,烟筒飘出淡淡的蓝烟。50年了,还有很多老人在这里居住,他们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方式,习惯了周围的邻居,他们习惯每天掀起隔壁的门帘,去和老朋友絮叨一下自己的儿女,谈一谈街上的白菜又涨了几毛钱,论一论昨天那盘棋我怎么走就不会输掉……这样的平淡的日子让他们再也不愿意离去,把自己的灵魂交给这块温暖过他们的地域。

也有一些房子里家具还在,摆设还原着典型的80年代家庭配置,锈迹斑斑的门锁足以说明这家主人许久没有回来过,虽然门上张贴着“屋内无贵重物品,请勿光顾”的字样,却并没有阻止孩子们的捣蛋调皮。看着敞开的窗户,散落一地的物件,墙上不知何时停止走动的挂钟,时光好像也在这一刻静止了。

在一间敞开门的房子里,我被几张散落的照片吸引了,尘埃布满了表面,拂去尘土,照片中是一位20多岁的姑娘,长相清秀,与年轻时的林青霞颇为相似。胶片相机拍出的照片大多有时间记录,“2003年3月”,整整20年过去了,这个姑娘应该比我年龄还大些,现在也有四十多岁了。

 

照片的下面还有一封信,我按捺不住的好奇心翻看了信的内容,因为信封上寄出的地址是台湾省台中市,这不由在我脑子里浮现出各种剧本,会是啥内容?两岸亲情的骨肉分离?谍战?……不管怎么说这肯定有故事,我喜欢故事。

信的内容并不长,一笔繁体汉字书写的很是飘逸,从内容可以看出这是一封家书,一位台湾丈夫写给大陆妻子的家书,字里行间透露着深深的思念。也许是信写的感情真挚,或者是受此地此景感染,读完信后我被深深感动,不忍让这个故事埋没在历史的尘埃中,便将这照片和信件一起带走了。

后来,我将这个故事讲给同事听,同事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写作题材,还给取了个《相思始觉海非深》的名字,既文艺又有深意,我觉得太体贴了。关于这个故事,有太多的问号闪现在我的脑中,是怎样的缘分让他们相隔万里相识、相知、相爱,又是什么原因将这对爱人分隔两岸?后来的又发生了什么?他们有没有团聚?是不是一个圆满的结局?

回家后我将在窑楼里所拍摄的画面编辑上传到了网络短视频平台,居然出现了一个7万播放量的小热门,留言的人有现在还在居住在窑楼的人,有离开窑楼20多年的人,他们给我讲述了很多过去这里发生的事情,有喜、有悲、有苦、有乐、有情、有爱、有恨、有遗憾,在过去的50年中不断地演绎着,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是对这个地方有着深深的怀念。

时光不复、岁月不返。承载着许多故事的窑楼随着那些逝去的旧时光慢慢埋藏在记忆深处,像珍藏酝酿的美酒,年代越长,回味越深,这些也像是一种情怀,正如一位网友说的那样“窑楼,让心有了一个归宿!”

友情链接:

版权所有:开云电子app官方(中国)有限公司(黄陵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)
地址:陕西省黄陵县店头镇   邮编:727307 技术支持:黄陵矿业信息中心
Copyright(C) 2011 Huangling Mining Group   E-mail:txzx@hlkyjt.com.cn

陕公网安备 61063202000102号   陕ICP备案05006082号-1